《七人乐队》,不是讲一支七人组成的乐团,而是七位导演攒的一个局。有人爱饭局,有人组球局,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,是杜琪峰、许鞍华、徐克等人攒的片局。
图说:《七人乐队》海报 官方图
这个局说起来挺有意思。七位导演每人拍一部短片,再现香《七人乐队》港自1950年以来的时代影像。每十年为一旬,至于具体谁拍哪一旬,抽签决定,算是命题作文,却不限制发挥。于是,便有了七部短片组成《七人乐队》,虽说独立拍摄,杂烩拼盘,却暗通款曲,一脉相承,用胶片凝望港人的流金岁月。
近期关于香港的年代片不少,旨在弘扬狮子山精神。香港的发展、繁荣,离不开时代给予这座半岛的机遇,也离不开各行各业港人的奋斗。《七人乐队》第一章《练功》,再现的便是功夫班的日常。有趣的是,洪金宝导演把故事反着讲了一遍。十几分钟的片长,镜头聚焦小学徒们如何偷懒,又因此如何受罚。小小的天台上,孩子们按照师父教的招式和节奏,严丝合缝地假空翻、假落地,让人忍俊不禁。但看完短片感受至深的,始终是拳不离手的勤恳和日复一日的坚持。
能文能武,亦刚亦柔。《七人乐队》第二章,许鞍华的《校长》登场,重谱一段隽永的校园诗歌。1960年代,开在商用楼一角的学校,窄小的教室,顽皮的学生,却幸运遇到春风化雨的师长,结下绵长的师生情意。短片复刻了不少淳朴动人的细节,像一桌吃饭的教工偷偷帮校长将饭盛满;街头摆摊的学生偶遇英语老师送她糖水喝;老师批改《龟兔赛跑》的作文,为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笑出了声……所谓师恩如山。无论练功夫还是学知识,正是先辈们的诲人不倦,化育港人做大事、成大业的气度,绘就香港繁荣昌盛的底色。
往后的几个章节,时代印记更为鲜明,故事背景也为内地观众熟悉。《别夜》里上世纪80年代青年的留洋潮;1997年香港《回归》祖国前后,祖孙三代的归去来兮;趁与内地经济加速融合之际,港人在新千年挖掘《遍地黄金》;以及时代快速更迭下,文化寻根中《迷路》的老香港。这几章里,最精彩的当数杜琪峰执导的《遍地黄金》。两男一女,三言两语,就将新世纪十年的风云变幻,浓缩在茶餐厅一隅。结尾处,点餐号码阴差阳错变成落单的股票代码,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,继续着荒诞又宿命的“银河映像”风格。
担任《七人乐队》监制的杜琪峰表示,发起合作的初衷,是近些年大家对香港电影的关注少了,希望能有部合拍片成为记录香港流金岁月的工具,于是,自己与徐克、林岭东,加上许鞍华、谭家明、袁和平和洪金宝,饭局便升级攒成了片局,并添上一个规矩——不用数码用胶片拍,拍多少条“菲林”都管够。抽到“1960年代”时许鞍华因此好高兴,那是自己认知世界的开始,也是执导筒多年来从未涉猎的时代背景。凭《监狱风云》《龙虎风云》闻名的林岭东,则借短片散发出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文艺味。拍完《迷路》后不久林岭东身故,这是他对生我养我的故土,最后一次深情凝望。
从电影工业本身的角度讲,《七人乐队》能够成片、上映,意义深远。港片的流金岁月,正是七位导演为代表的影人的奋斗年华。几十年过去,这些“40后”“50后”导演,依旧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旺盛的创作力,谁敢说香港电影式微?杜琪峰打趣,和过去相比,现在自己拍电影是慢工出细活;许鞍华笃信,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财富,就看电影人如何感悟。而小而精悍的短片集成就像烟花,时不时点亮夜空,照亮前路。也许,下一次,杜琪峰、许鞍华们可以带着年轻影人再攒一个片局,把“七人乐队”做大,把香港电影的生机留给未来。(江南)